【新华日报9月7日】今年1月,手性纳米免疫佐剂科研成果刊登在国际期刊《自然》上;今年8月,抗植物病毒的手性纳米农药成果发布在《自然·催化》杂志封面上……不到一年时间,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胥传来教授研发团队科研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上“梅开二度”。
生物医药研发团队如何高质高产?有哪些科研“真经”?近日,《科技周刊》记者对话胥传来教授研发团队,探寻他们成功的秘诀。
“基础研究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不言而喻。团队在研发方向导航时就定位于源头创新!” 胥传来说,要做就做知识供给的源头,因此一开始团队研究方向就定为前沿免疫学技术,解决食品安全检测与筛查的关键科学问题。
“提到食品学院,很多刚加入团队的学生认为就是做食品,技术上不高端,其实不然,食品安全研究也有源头技术。” 团队成员匡华表示,依托食品安全免疫快速检测实验室,在对食品进行安全检测时,无意中发现了PCR检测仪在纳米材料表面产生了手性信号,而这种手性材料能够明显提高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表达量,并应用在新型疫苗佐剂研发上。
为何要研发新型疫苗佐剂?匡华向记者科普道:我们常用的佐剂通常为铝佐剂,但传统铝佐剂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它的缺陷是只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无法有效激活细胞免疫,因此抗病毒的效力非常有限。
“如今铝盐沉淀物造成‘肉芽肿’(接种疫苗后产生的疤痕)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屡屡被报道,开发更加安全的疫苗佐剂、非侵入性疫苗(如经鼻腔接种,无需肌肉注射)是当前国际疫苗产业研发的热点。” 胥传来说,目前全球批准使用的6款疫苗佐剂都含铝盐,并被国外垄断,但至今尚无能够完全替代铝佐剂的新型通用佐剂。
顺着手性材料能够刺激免疫细胞的思路,在胥传来教授的指导和江苏省科技厅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的资助支持下,实验团队骨干徐丽广、匡华等发展了系列手性纳米佐剂,结果发现,左手性纳米佐剂可高效激活抗原呈递细胞,明显提升免疫因子表达量。徐丽广介绍,左手性免疫佐剂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滴度,是传统铝佐剂的800余倍。
“此次我们设计免疫佐剂手性研究颠覆了传统的观念,实现了从‘0到1’的源头创新。我想,这是我们团队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要心无旁骛地搞源头创新!” 胥传来表示,目前,抗肿瘤疫苗研发一直止步不前,团队基于手性免疫佐剂提供的新颖思路,动物试验效果已经非常乐观。
谈及研发团队下一步打算,胥传来表示,团队正在开展手性佐剂在抗肿瘤疫苗研发中的独特作用,初步的研究结果令人兴奋。同时,团队开始探索“口服”疫苗的研发,通过激活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获得系统性免疫保护。“全球对于保护性疫苗的研发已有较多经验,对于抗慢性感染等治疗性疫苗的研发则相对缓慢。”胥传来说,我们对于手性佐剂在治疗性疫苗研发中的独特作用非常乐观,期待打造一款高效的普适性疫苗佐剂,为治疗慢性感染、避免肿瘤复发等提供解决方案。
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209/07/node_1.html
原文链接:http://xh.xhby.net/pc/layout/202209/07/node_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