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以法治方式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治理

发布日期:2023-05-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维
资料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5月24日】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食品安全治理的新使命新要求,明确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的方向和目标。“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食品安全领域工作的根本目标。

食品安全关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涉国家公共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治理成效明显,但仍然出现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不能有任何松懈,只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任务。食品安全治理成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长效机制,必须以法治方式不断增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效果。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法治方式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新问题不断出现,要做好食品安全治理的相关工作,根本在于思想引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食品安全治理的新使命新要求,明确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的方向和目标。“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食品安全领域工作的根本目标,一切工作都必须牢牢服务于这个目标。要通过系统治理实现这一目标,基础在于法治方式。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根底。食品安全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领域,要推动这一领域的法治建设,就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具体治理工作之中。

第二,继续强化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工作。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食品安全属于立法的重点领域。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的抓手。科学立法是食品安全领域法治建设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食品安全领域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充实完善。作为食品安全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先后经过三次修订,关联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也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与法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日趋完善,在制度层面真正实现了从食品卫生向食品安全的转变。行政、刑事、民事多法域协同共治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不过,这只是食品立法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并不意味着食品安全立法工作的终结。经济生活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同时农业和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的发展也为食品安全治理带来了新挑战。这都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进一步修订完善。

第三,持续加大食品安全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是食品安全治理的生命线。在执法理念上,食品安全领域的执法不能搞运动式、救火式,必须革除过去“重审批、轻监管”的错误理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真正实现全过程监管。在执法机制上,进一步明晰监管权责,细化权力清单,优化涉及食品安全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在执法专业队伍建设上,食品安全执法对执法队伍的专业能力要求高,要从法律素质和食品专业素质强化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在执法程序上,要进一步完善执法程序,贯彻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标准,确保执法透明、公正。在执法监督上,要从严从重处罚食品安全监管渎职和腐败问题,实行最为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第四,确保涉及食品安全案件公正司法。涉及食品安全案件往往会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危害范围大,影响面广,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公正司法尤为关键。要结合食品安全案件的司法实践经验,不断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强化民事救济,严厉打击犯罪,实现涉及食品安全案件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涉及食品安全指导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发布工作,确保法律适用标准统一。不断强化检察机关在涉及食品安全公益诉讼职能,守护人民群众餐桌安全。

第五,营造食品安全领域全民守法、知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以法治方式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通过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鼓励群众参与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依法打击,树立自觉运用法律保护自身食品安全利益的意识。针对食品从业人员开展常态化法制宣传和个案警示教育活动,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党委办公室)


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5/t20230524_5640069.shtml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