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创新争先奖|厉害了!江苏这所大学3位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发布日期:2023-06-01  来源:交汇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叶真
资料来源 交汇点

【交汇点5月30日】今天(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在京揭晓。此次,全国共有7个团队摘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26名个人荣获创新争先奖章,251位科技工作者获得创新争先奖状。来自江南大学的顾正彪、王兴国、蒋高明3位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表彰其在科研工作一线作出的突出贡献。

顾正彪:让小淀粉发挥大作用

顾正彪教授长期致力于淀粉资源挖掘与利用的研究。他紧紧围绕“淀粉基础理论研究-技术路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产品创制和产业化应用”的研究思路,在淀粉结构设计理论、淀粉结构修饰机理、淀粉修饰用酶开发及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标志性成果。

“高校是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主要阵地,高校教师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可为企业技术开发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基础。”顾正彪表示,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历史,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其基础研究大多来处高校。因此,科技创新必须为产业服务,真正使科研成果落地。

多年来,顾正彪带领的团队聚力于解决行业发展需要的科技问题,或是产业链里某个核心技术突破问题。

在淀粉深加工行业中,为实现淀粉糖绿色低碳制造,顾正彪团队通过揭示底物浓度对淀粉糊化、液化、糖化过程的影响机制,提出“复合酶辅助和梯度升温技术”,解决了淀粉糊化过程高黏稠、酶液化不均匀的难题,实现了淀粉糖生产时淀粉乳初始浓度从32%左右提高到40%以上,水耗和能耗分别降低15%和10%以上,同时利用膜耦联等在线现代分离技术,实现了传统淀粉糖的高效生产,产物复合反应降低70%,达到了节能降耗、提高产品纯度的效果,真正为产业解决实际问题。

“科技创新要与时俱进,要与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顾正彪表示,淀粉是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和重要工业原辅料,对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淀粉在人体内消化速度调控,也是顾正彪团队研究的又一主题。团队通过开发淀粉结构修饰专用酶,对淀粉分支进行改性,提出不同聚合度、环化结构、分子片层结构与淀粉消化性关系的理论,首创短簇状及环化状、分子空间位阻增强的高支化淀粉,创制出不同消化性能的淀粉产品,满足一同人群的需求。

为避免传统胶黏剂中游离甲醛等有害气体释放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顾正彪团队在研究中以淀粉为原料,通过分子结构精准设计,开发出“内外共聚+乳液聚合+助剂组合”一步反应制备性能优、环境友好的淀粉基胶黏剂新工艺,解决了高淀粉比例(淀粉比例可达 70%以上)胶黏剂产品干强度、湿强度和贮存稳定性差的三大难题,攻克了淀粉基胶黏剂制备的核心技术。

王兴国:打造中国好油

“让油瓶子多装中国油、装中国好油”!这是王兴国教授的奋斗目标。在油脂工程技术和成果转化一线工作35年来,王兴国带领团队围绕浓香花生油大规模安全生产、油脂脱色新材料绿色制造、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新模式、功能性磷脂和婴儿配方乳粉脂肪核心配料卡脖子技术、零反式脂肪酸专用油脂生产技术等难题,开发出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油脂产品的营养与安全水平,为我国油脂工业技术进步和成果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食品人奋斗的初衷。”王兴国表示,油脂存在于人们每天的餐桌上,但是目前,我国的油脂仍然存在着自给率低、供应结构不合理的难题。因此,王兴国针对花生、棉籽、米糠等增产油脂空间很大的油料加工技术瓶颈问题,经过10余年潜心研究和技术创新,解决了黄曲霉毒素污染和混合油精炼等问题,实现了浓香花生油规模化安全生产,以及一级米糠油/棉籽油的产业化加工,助推花生油跃升为三大国产油脂之一,提升了国产油脂产量。

功能性磷脂是医药、食品等行业重要配料,但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我国所需磷脂曾一度完全依赖进口,为了解决磷脂产品的国产化难题,王兴国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技术创新,突破了磷脂系列产品生产的技术瓶颈,建立了我国自有的磷脂产业体系。

创新需要与时俱进、打破常规,还需要脚踏实地的专注力,更需要知难而上、千锤百炼,方能实现创新成效。我国婴儿配方奶粉的核心脂肪配料的研究、生产和标准都来自欧美国家,为了解决这个影响我国婴儿食品供给安全的“卡脖子”难题,王兴国专注于母乳脂肪研究15年,将母乳脂肪这一自然界最为复杂的脂质成分进行逐层剖析,终于开发出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母乳结构脂UPU和MLCT,改变了欧美技术OPO一统天下的局面。

蒋高明:将数字技术融入针织技术创新

蒋高明教授长期从事纺织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在纺织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是我国纺织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人物。

从纺织学科的基础理论、核心问题到前沿技术,蒋高明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和产业升级进行了有效实践。尤其在针织装备数控化、针织生产智能化、针织提花和成形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

作为科技工作者,蒋高明时刻关注着国家或者行业的迫切需要和长远需求。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纺织行业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因此,蒋高明针织团队聚焦新型高效、低能耗、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纺织生产装备的研发,不断努力探索,不断努力提升经编机的自动化水平与生产效率。同时,为了不断适应数字化发展格局,蒋高明自己在针织结构仿真模拟和针织面料虚拟展示等研究方向上下功夫,将数字技术不断融入到针织技术创新中。

唯有科技创新,才能引领产业升级与行业发展。蒋高明认为,创新离不开高校实验室,同时也离不开社会资源。“我们要广泛吸收社会创新要素,不断有效地整合校内外力量和资源。”20多年来,蒋高明团队不断深入产学研合作,每年举办针织技术科技发展创新大会,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发展机制。

目前,与蒋高明团队合作的企业已达600余家,累计合作项目800余项,累计经费已超过3.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5 %以上,其中数字化针织装备、针织CAD系统、针织MES系统、针织提花和成形技术等研究成果在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针织企业得到应用,增加产值100亿元。

“在科技创新的路上,不进则退,没有终点,唯有不断奋斗和进步。很荣幸,我们能在推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蒋高明表示。


本文来源于:交汇点

原文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0/669MpQkK6t02c0ag/1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