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益生菌无用还是万能?背后的问题更值得思考

发布日期:2023-06-03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记者 里雨曦 实习生 陈佳鑫
资料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财经国家周刊6月2日】每年的5月29日被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和免疫器官,其健康程度与人体的整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肠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

众所周知,肠道里聚集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也叫肠道菌群,维护健康的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对维持人类机体健康十分关键。益生菌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微生物,对人体肠道、免疫、代谢等系统具有健康调节作用。随着人们对肠道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以及疫情后消费者更加认识到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性,益生菌产业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契机,这也是国家及居民重视膳食营养健康事业的重要表现。然而,随着益生菌行业的爆火,关于益生菌对人体作用的讨论也持续升温,“益生菌无用论”和“益生菌万能论”等论调充斥着网络世界,消费者难辨真伪。益生菌到底有用还是无用?益生菌品类众多,消费者又该如何选择?我国的益生菌产业到底应该如何规范化发展?针对以上话题,《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 陈卫

01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

“‘益生菌无用论’和‘益生菌万能论’都是比较极端的观点。”陈卫表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2001年),益生菌是一类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可对宿主发挥有益作用。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仍沿用这一定义。陈卫认为,在评价益生菌的作用时,应该采取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基于已有的科学研究事实,益生菌促进人体健康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人体的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益生菌能够通过与有害菌竞争定植、与有益菌互利共生、与膳食因子协同增效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平衡,从而维持肠道健康。二是能够免疫调节:肠道承担了人体约70%的免疫功能,益生菌能够刺激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活性,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同时,益生菌也有利于保障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减少有害细菌移位,降低炎症反应和过敏风险。

三是能够影响营养物质合成和代谢:一些益生菌具有合成维生素、特定功能因子的酶作用,有助于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提高营养利用率。另外,益生菌还可以直接影响肠道上皮的内分泌细胞,调控激素合成,进一步发挥调控代谢的作用。四是能够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肠神经系统神经元数量庞大,而且能够通过“肠-脑轴”与大脑实现双向信号交流。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产生特定代谢物质,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产生和传递,从而对大脑的功能产生影响,包括情绪、认知等。不过,目前对于益生菌神经调节功能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验证。“总之,对于益生菌的科普,应该侧重于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避免误导和夸大宣传。”陈卫说,益生菌并非“万能”,不能代替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和药物治疗。他认为,受长期饮食习惯、环境和基因等因素影响,中国人的肠道菌群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点。中国的益生菌研发确实需要结合国人的实际情况,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我国益生菌科研在个性化、功能性等方面应该有所侧重。首先,在益生菌种类的选择方面,应当深入了解中国人肠道菌群的特点,筛选适合中国人消化道环境的益生菌菌种。其次,考虑到个体间存在差异,基础科研领域可以探索个体差异对益生菌响应效果的影响,帮助积累个性化营养的基础科学数据,从而在未来实现更精准的益生菌选择和使用。

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探索益生菌产品与传统饮食因子互作、增效的机制,例如与传统发酵食品的配合、与地方特色食品配合等,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02我国益生菌产业起步晚,追得快

与植物育种、动物育种一样,微生物菌种培育也是种业培育领域的一个重点话题。由于我国微生物育种起步较晚,所以微生物菌种的自主供给成为中国种业“卡脖子”问题之一。陈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微生物菌种的多样性极高,我国对目前已知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有限。“比如下一代益生菌,是一类主要从人体肠道共生菌群中挖掘的益生菌,但由于对肠道微生物认知深度不足,我国在下一代益生菌菌种鉴定、培养、保存和功能研究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可供选择的菌种种类相对较少。”陈卫表示,我国缺乏系统性收集、保藏益生菌的种质资源库,导致菌种的质量和稳定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微生物菌种在食品工业和生物技术领域应用广泛,长远来看,菌种“卡脖子”问题可能限制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相比于植物育种、动物育种,由于微生物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菌种的筛选和鉴定相对困难。

陈卫在实验室指导研究。图/受访者供图

不同微生物菌种对培养条件和环境要求差异较大,包括氧气、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方面,如何确保菌种的稳定培养和生长也是一个挑战。另外,微生物菌种的功能与其遗传特性密切相关,但如何准确评价菌种的功能和效果,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涉及食品科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研究。因此,陈卫建议,实现菌种自主研发需要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包括对微生物的生理学、代谢途径、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理解。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对于菌种研发也至关重要。随着这几年学界和产业界的不断努力,我国益生菌产业在自主菌株、关键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突破,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陈卫认为,行业里需要从菌种发酵培养、菌粉冻干制备、产品应用创新、产品标准法规四个方面进一步考虑产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03建立良好的益生菌产业发展环境

一个值得高兴的情况是,随着我国消费者对于益生菌关注度的提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助推了菌种研发、产业创新。“益生菌产业发展对技术研发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促使企业加大对益生菌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科研机构和高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合作机会,加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的可能性。”陈卫表示。他建议,我国在益生菌研发体系建设上,应当注重建立联合研发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和数据,提高研发效率。另外,菌种研发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建设,鼓励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该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陈卫在实验室指导研究。图/受访者供图

“最关键的是,推动益生菌技术研发,需要培养相关技术人才。”陈卫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支持益生菌技术研发和人才的政策,包括资金投入、项目指导和监管等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相关研究。除了推动发展的问题,伴随产业快速发展所出现的乱象问题也值得关注,比如产品质量不一、夸大宣传、市场竞争不规范等,都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造成不利影响。陈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建立益生菌产业的良好发展秩序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科研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消费者的科普宣传,使大众获得科学、权威的信息。企业层面,应加强对益生菌产品质量的控制和管理,确保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环节的严格监控。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应加强自律,遵守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维护行业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政府层面,应加强对益生菌产业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明确产品的安全性、功效宣称、标签标识等要求,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另外,益生菌行业国家标准的滞后容易导致益生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出现市场竞争不规范、虚假宣传等问题。同时,缺乏具体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企业难以对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行评估和验证,可能抑制益生菌产业的创新能力。陈卫建议,以我国益生菌相关科学共识为基础,同时借鉴国际标准法规及权威指南的重要科学结论,制定益生菌菌株系统性的评价要求以及在食品中的科学应用指导的国家标准,优化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审评审批工作,加快推动益生菌类原料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

本文来源于:财经国家周刊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DqeXhFz8Kyf0_1UDmG8A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