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强化长三角核心区位上的创新担当——苏南高质量发展新观察之三

发布日期:2023-06-16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林莉君 王 怡 魏依晨
资料来源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6月16日】54个科技项目签约落地、“465”产业高层次人才对接交流会举办、赴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科技招商推介会……近日,无锡太湖湾科创城接连“出招”,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

科技日报记者在苏南主要城市调研采访时发现,无锡市位于长三角几何中心,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强化“C位”创新担当,发挥产业科技优势,物联网、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显山露水。无锡市科技局局长赵建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提供了一组最新数据:“2022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8%、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升至41.3%、50.4%。”

集聚资源促创新互联互通

面积仅24平方公里的太湖湾科创城,是无锡高新区“十四五”时期的“一号工程”,堪称无锡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这里拥有科技企业5000余家,其中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491家;雏鹰、瞪羚等企业总数近600家;拥有全区90%以上的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90%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及重大创新平台等;集聚各类人才约4万人。

“经历了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后,‘向创新要增长’已成为无锡高新区的优先选项。”赵建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科创是高新区发展之根,太湖湾科创城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更加高效、更有潜力的项目和企业上,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中勇当尖兵。

坐落在太湖湾科创城的朗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靠其多年积累的数字化技术经验,深度参与国际贸易便利化申报和海关通关核心系统建设。“我们助力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建设‘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过34个省(区、市)级门户入口向42个关区内企业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对接20多个部委和国家级贸易组织,目前日均申报量超过900万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高新区用科技创新赋能自贸区发展,实现苏南自创区与江苏自贸试验区“双自”联动。

在无锡,“创新一张网、产业一盘棋”的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显现。

超前布局创新型产业集群

在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江阴,记者走访了以生产高端特钢产品为核心的中信泰富特钢集团、首创中药配方颗粒的天江药业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感受到这里浓郁的制造业氛围。

然而,在江阴高新区科技局局长夏天华看来:“虽然江阴制造业发达,但城市能级仍无法与一线城市和中心城市相媲美,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基于此,我们探索‘科创飞地’模式,更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今年4月,江阴高新区(武汉)创新中心正式启用。这是在设立上海、北京、深圳、西安四大科创飞地的基础上,江阴高新区打造的第五个飞地。自此形成了“东西南北中”的科创飞地布局,打通了“全球研发、一线城市孵化、江阴高新区产业化”的产业发展新路径。

在江阴,70%以上的税收和生产总值由民营企业贡献。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既要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又要在产业转型和升级上为企业聚力定向。科技镇长团作为江苏的开创性实践,在县域科技创新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科技镇长团团员在地方挂职,关键是搭建平台、对接资源,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引培,深度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江阴市副市长、江阴市第十五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曹兴华告诉记者,今年5月,江阴市与清华大学天文系、精仪系举行了宽视场巡天望远镜精密光电系统研发基地签约仪式。

“推动这个项目落地江阴霞客湾科学城,我们仅用了4个月时间,科技镇长团希望助力江阴打造空天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精密光电研发中心落地,将持续带动江阴光电产业集聚发展,为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深度赋能。”曹兴华说。

校地联手打造创新“强力磁场”

作为无锡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江南大学早在2010年就根据该市建设“感知中国中心”需求,率先成立全国首家实体物联网工程学院。

“对高校来说,服务物联网产业的最直接途径就是培养优秀人才。”江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樊启高告诉记者,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学院直接和物联网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本科生;通过签约科研项目,以高校的科研辐射带动企业技术创新。“我们统计过,近年来,学院每年有1000余名物联网相关专业毕业生,其中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留在了无锡。”

“推动校地合作,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关键一环。江南大学多年来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积累了丰富经验。”该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卫忠说,学校将把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红利从无锡扩大到苏南、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

“过去市校合作更多的是原则性协议,现在围绕无锡科技创新计划体系的重塑,将更大力度支持高校院所与本地企业合作,吸引更多高校的科研成果来无锡转化。同时,本地企业通过高校的技术输入,也能提升创新能力。”赵建平说。

目前,无锡已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市校合作集聚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落地无锡,这些高能级项目未来将源源不断为无锡导入创新资源。”赵建平说。


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6/16/node_2.htm

原文链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3-06/16/content_554817.htm?div=-1

阅读( (编辑:张青)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