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江大落地宜兴一年后……

发布日期:2023-10-11  来源:无锡观察客户端   文字:蒋梦蝶 图片:江南大学
资料来源 无锡观察客户端

【无锡观察客户端10月10日】近期,江南大学正与宜兴市委市政府沟通协商,推进《江南大学宜兴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宜兴校区协议》事宜,加快推进二期建设。这样一次校地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而言是一剂“强心针”,值得期待。

去年8月,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正式投用。运行一年来,学校材料、环境、设计和马克思主义四个学科方向的学生规模已逾千名。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从高质量建设到高水平运行,江南大学与宜兴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在高频互动中实现发展的同频共振,在赋能、协同、共生中打造校地合作新样本,构筑科研优势新高地,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01精准赋能,激活创新因子

“卖大米更是卖生活”,在宜兴,江南米道江苏科技有限公司很不一样。企业围绕低GI健康饮食开发及生活方案制订等方面开展科研 ,生产的大米专供糖尿病患者、健身减脂等群体。江南米道另辟蹊径的背后正是“江南米道-江南大学功能健康食品联合研究中心”的智力支撑。

“助力宜兴打造国内领先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我们不断将科研的触角向基层延伸,紧盯企业需求,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贴近性、转化效率,不断激活企业创新因子。”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管理办公室主任杨延介绍。

今年4月,高塍镇—江南大学校地合作环保创新基地正式揭牌。相比以往,此次成立的“一基地两中心”模式更接地气,由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化运营。“技术突破上是否存在瓶颈?有没有数字化转型需求?”半年里,运营机构的10多人团队走访了高塍镇近50家企业,问企业需求的同时,将江南大学拿出的科研成果“清单”同步推广。根据摸底调研情况,基地还牵头组织了5次技术交流会。据基地运营负责人陈阳介绍,通过点对点对接,目前,多家企业已与江南大学达成合作,不仅如此,基地还帮企业对接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科创需求。

2022年宜兴研究生院投运至今,校地达成科技合作项目58项,合同金额3280余万元,其中包含8个百万级项目,涵盖环保、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

02高度协同,发力产业“焕新”

高校和产业需要怎么样结合,才能让本土产业走得更快?这是江南大学落地宜兴后发力的重点。在校园行知楼四楼,刚投用不久的弘陶馆里陈列着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捐赠的120件陶艺作品,作为学生学习、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史俊棠也是江南大学“中国紫砂艺术研究院”的名誉院长。

据江南大学中国紫砂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峰介绍,2021年,为提升学科与宜兴产业的匹配度,江南大学特开设紫砂艺术设计方向专业硕士。作为全球顶尖学科,设计学院来到宜兴就立志为宜兴紫砂产业注入新能量。走在紫砂艺术设计研究院走廊,时尚感、创新感扑面而来,紫砂工艺与数字艺术、紫砂材料与产品设计、紫砂理论与设计文化、紫砂造物与江南文化等四个方向的专业设计让紫砂不仅仅限于传统手工艺,与雕塑、陶瓷等结合,实现紫砂文化在更多圈层的传播。

为紫砂人才培养创造新的可能,今年,研究院领衔的《紫砂雕塑创作人才培训》列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跳出宜兴、放眼全国,该项目招收了50个学员。目前,研究院不仅聘请了一批紫砂艺人到学校担任授课老师,还进行了紫砂创意产品设计、沉浸式展览、3D打印技术应用等领域尝试。未来,研究院还将开展各类设计类比赛,焕发文化产业生命力,让紫砂产业走向国际。

眼下,不仅是紫砂产业,紧扣宜兴“3+3+N”产业体系,校地合作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基于江南大学与宜兴良好的合作基础,陈坚院士团队还牵头在宜成立江南大学食品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助力宜兴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03融合共生,助力城市发展

今年6月毕业后,陈书香便选择留在宜兴金山环保工作。“不仅专业匹配,而且从企业到地方都对大学生人才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陈书香说。从捐资用于学科建设,到人才、科创、党建等多方位的合作,如今,金山环保与江南大学合作的精准度不断提升。基于较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一批像陈书香一样的学生选择到金山就业、实习。

“高校是人才的蓄水池和智力的输出地,地方助力高校人才培养,人才选择留在地方发展,这便是高校与地方同频共振的关键所在。”杨延说。目前,江南大学宜兴研究生院有144名专任教师入驻,均具备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领军人才6人。为打造校企育人新平台,江南大学与宜兴多家企业成立“江南大学教学实习基地”、“江南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10多个。今年,该校在宜就业学生同比上涨15%。留住人才,宜兴也拿出“大礼包”,涉及创新创业、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

人才、产业、科创……与城市共生,眼下,江南大学已从宜兴城市发展需求端切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深度融合。学科团队和分析测试平台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在满足教学科研的同时,将服务宜兴本地企业、科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今年,学校还创设了“东氿讲坛”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免费向市民开放,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学校还成立了校政企“1+4+N”党建联盟,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本文来源于:无锡观察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app.wxrb.com/wxgc-h5/article.html?contentId=1935F9DAB7A64714A4C811D9523A5A3E&siteId=BDF761C7DFF141B486E34383312E1708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