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12月13日】走进钱绍武艺术馆,展厅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参观者们驻足在一件件造型各异的紫砂雕塑工艺品前,观赏体会着蕴藏在艺术作品中的技艺与文化。展厅正门处的展板介绍了本次展览的50位参展者,从中既能看到独立艺术工作室的紫砂工艺从业者,又能看到来自各地窑口的紫砂艺术手艺人,还有不少参展者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事业单位,形成了一次紫砂艺术文化交流的盛会。
为推动紫砂艺术不断发展,为中国民族文化复兴贡献力量,12月8日,国家艺术基金“抟泥塑韵——紫砂雕塑创作人才培训成果展”在江南大学钱绍武艺术馆开幕。
本次创作人才培训,立足无锡、辐射全国、面向世界,依托江南大学充分发挥设计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招募了来自各地高校、事业单位、独立艺术工作室、地方窑口、紫砂工艺、雕塑艺术从业人员等不同领域专业的50名学员,配备了数十位资深专业教师、工艺美术大师和博士研究生助教的强大教学团队,以紫砂艺术设计为载体,结合新设计、新媒介等手段,进行了紫砂创意产品设计、沉浸式展览、3D打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尝试。
“紫砂艺术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门手工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沟通方式。我们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物质的客观存在,更承载着我们的思考与情感。”参与本次培训的学员夏征说。
作为人才培训的成果展示,“国家艺术基金紫砂雕塑创作人才培训成果展”围绕“紫砂雕塑与艺术创新”“紫砂雕塑与造物融合”“紫砂雕塑与产品艺术”三大方向,集中展示了学员们的优秀作品,其中既有“丝绸之路”这样大气磅礴的场景描绘,也有像“杜甫”“孔子”等细腻入微的人物刻画,还有“静观”“悟道”这样抒发情感的意象造型。这些作品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充分表现了紫砂独特的创作语言,诠释了当代的审美观念与文化内涵,对紫砂雕塑创作语言表达与艺术呈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推动了“紫砂工艺”向“紫砂艺术”提升。
大学是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高地,是“让非遗进入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江南大学将进一步利用好地缘优势,不断深化紫砂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努力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有效传承和多元传承机制,探索多种非遗文化的“混搭”和创新融合,运用流行语言进一步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312/13/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312/13/content_15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