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12月20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便捷食品需求的增加,预制菜产业正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是“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预制菜产业正式成为实现我国全面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过6.4万家与预制菜相关的企业。令人振奋的是,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了4196亿元,同比增长了21.3%。这一数据显示出预制菜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然而,当前我国预制菜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的初期,相关的标准规范陆续出台,但仍显局限,存在概念混淆、指标参差不齐、体系滞后等不足,难以有效指导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是目前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难题。
相关专家表示,首先,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通则的建立是重中之重。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原则的建立,对于后续的标准制定和实施起到关键指导及引领作用,有助于完善预制菜行业提档升级的规范基础,以及有力提升监管部门的管理效能
其次,有效识别预制菜产品的分类属性是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的前提。考虑到预制菜具有不同的种类和特性,需要根据不同的分类制定相应的标准。预制菜分类标准的建立将有助于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预制菜进行明确区分和归类,从而按需选择合适的预制菜产品,提高消费者购买信心,激活预制菜市场新动能。
此外,规范预制菜分级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由于预制菜在品质、安全、制作规范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因此有必要综合考虑预制菜的安全性、规范性、核心技术、产品品质、还原度等多重因素,明确预制菜分级的评价指标、方法及流程。预制菜分级标准的建立将有利于帮助消费者选择符合自身需求和期望的预制菜产品,促进企业良性竞争,助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此背景下,江南大学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和重庆梁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出并牵头起草了《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通则》《预制菜分类准则》及《预制菜分级规范》等系列团体标准,规范了预制菜系列标准的编制方法和要素编制要求,构建了具有可定向、可识别、可监管特征的分类标准体系,明确了预制菜的评价指标、评价流程及分级色彩标签,有助于完善我国预制菜领域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建设,进而深化我国预制菜产业的全流程、全链条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悉,按照《团体标准管理规定》《中国民族贸易促进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要求,目前该预制菜系列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发布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本文来源:科学网https://news.sciencenet.cn/
原文链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552.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