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培育栋梁之才 筑牢强国之基 ——开局之年看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综述之一

发布日期:2023-12-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本报记者 林焕新
资料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12月28日】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这一年,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

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站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出教育事业的全新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

岁末驻足回望,一年来,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师生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不懈奋斗,写就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篇章。

紧扣核心课题——铸魂育人

建设教育强国,核心问题是什么?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给出了明确答案,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立德树人,是一项“铸魂”的工程。

何以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8月28日,一本新教材的出版发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本由中宣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编教材,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用书。

翻开教材,导论、17章主体内容和结语结构清晰、体系鲜明。教材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育人逻辑出发,以一体化培育青年学生的价值信仰、科学理论、社会情怀和时代使命为目标,在理论阐释中注重贴近青年学生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

几天后,秋季学期开学,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投入使用,教材的时代性、适应性和育人功能不断增强。

回望过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一直是教育部的重点工作,“进教材”是首要任务。

2017年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2019年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2021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发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等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一本本新时代铸魂育人精品教材呈现在学生书桌上,印刻在学生脑海中。

与此同时,2018年教育部教材局启动三科统编教材西部巡讲活动。教材编审专家和一线教学名师前往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青海西宁、内蒙古锡林郭勒、吉林延边、西藏林芝、新疆喀什等地,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用好三科统编教材量身打造帮扶计划。“最开始教师们都不敢在专家面前上展示课,我忐忑地报了名。第一次磨课后,大家就活跃起来,好多老师说‘我也好想去试试’。”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冯军说出了参训教师的心声。

我们欣喜地看到,培根铸魂的教材体系更加完善,将真理之甜传递给每一名学生。

在书本之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力同样指引着广大师生成长成才。

今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教育系统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凝心铸魂,投身教育强国实践。

教育部党组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推动教育系统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教育部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作为重大工程,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全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谋划设计。

高校坚持学思用贯通,写好“强国建设、高教何为”答卷。上海交通大学将主题教育党日活动搬上了“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引导师生体悟大国重器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思考高校如何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西南交通大学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谋划“交通+”“+交通”“智能+”“+智能”的学科发展布局;南京农业大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号召学生投身“三农”事业……

今年,一系列活动引领着师生深入思考“民族复兴,青年何为”“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等命题。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实施,在教育部思政司牵头下,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持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启动,引导学生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未来,我也将在科技报国这条路上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捧读着《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卢旭博说。

如今,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处处涌现。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人的脚印嵌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征途中,年轻的身影闪现在强国建设的事业中。

聚焦关键课程——思政大课

立德树人,思政课是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红色,是信仰的颜色,也是教育强国的底色。当我们踏上这一伟大新征程的时候,必须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让信仰的光照耀前路。

2023年,思政教育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

“小学段,探秘人民城市;初中段,探寻红色印记,感受城市文化;高中段,以青春之我建人民城市;大学段,掌握人民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中职段,弘扬工匠精神,共铸美丽城市;高职专科段,涵养人民情怀,建设智慧城市。”它们都指向同一个主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

1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打造的这套6个学段同题异构思政课一体化精品教学资源,入选全国首批10套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汇聚合力,久久为功。今年初,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聚焦思政课一体化。《通知》要求在省级层面打造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型工作平台,为深入推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工作平台、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而随着全国首批10套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的发布,政策的导向与现实的需求,在实践层面一拍即合。

放眼全国,甘肃、河南、北京、江苏等地均已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来自各个学段,贯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成员,将为加强相关工作的指导与研判提供新的更大支持。

2023年,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数字化赋能,以更澎湃之势叩击心灵的回音壁。

“刘书记言语幽默令我们放声大笑,感觉整个气氛特别亲切。”冬日里,大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刘自康面对面与学生干部进行履新谈话,引来全校近万名学子线上主动“围观”。

而学生们在网络上的大量留言,则成为这堂“思政大课”最直观的课堂反馈:“有什么能比成长更快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体悟、内化,快乐地成长!爱咱交大、情系咱交大,将来走向社会回馈咱交大。”

一块块屏幕亮起,光照进学生心田。看,每周六晚上8时,“我是接班人”湖南省网络大课堂上,该节目总制片人、总班主任郭晓芳总是面带笑容,与守候在屏幕前的全省中小学生见面;西南财经大学以虚拟仿真技术助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让学生在史实场景的沉浸式互动式学习中实现从“指尖”体验到“心尖”感悟再到“脚尖”力行的思想洗礼。

网线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看,宁夏在云平台中架起“空中桥梁”,搭建1200多所数字孪生学校,让城乡孩子“同上一节思政课”,同时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等,推动宁夏与北京、福建、山东等地的学校线上牵手,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教学能力。

思政教育插上数字之翼,跨过学校的围墙。看,太湖湾高校媒体融合共享联盟打破校际空间壁垒,来自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湖州师范学院、嘉兴学院的5位“网红”思政课老师,共同围绕“文化自信与青年力量”,为两省五市的青年大学生讲述“共享思政课”。

在云端,一句句“好看”“感动”“吾辈当自强”的留言,彰显着新时代思政课焕发出的巨大魅力与磅礴生命力,也诠释着思政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教育强国建设之路因为有指引而光明。

立足强国伟业——培育栋梁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什么样的时代新人?

爱国之情,是最朴素、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今年秋季开学前夕,一封来自北京的回信打破了天柱山下的宁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师生奔走相告:“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20名考上军校的同学回信啦!”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推进强军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希望你们铸牢忠诚品格,刻苦学习训练,锤炼过硬作风,努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贡献力量。”

野寨中学校园里长眠着985名抗日英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就坐落于此。红色基因在代代学子中赓续,今年高考放榜,学校共有20名学子考上军校,他们把即将成为军人的自豪与光荣写在信里,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收到回信,20名学生激动不已。“我们毕业时将恰逢建军100周年,一定会保卫好祖国。”

今年,爱国主义教育步入法治化、常态化的新阶段。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见到了他曾经回过信的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老熟人”。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代表介绍了当地把传承“新安旅行团”光荣传统作为立德树人重要内容,加强基层教育的情况,“孩子们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

书香浸润校园,也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今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启动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向广大青少年和全社会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模样。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奋斗在田间地头的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信中写道:“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

什么是“自找苦吃”?科技小院学子懂得:他们饮过田间清晨的露水,晒过地头正午火热的骄阳,播种过孕育希望的种子,奋战过争分夺秒抢收的农忙……吃过“苦”才懂收获的“甜”,更能创造造福百姓的幸福生活。

将苦化作动力,还有一种诠释。今年7月底8月初,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在北京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强调:“这次抗洪救灾孩子们会终生难忘,要让他们学会感恩、立下志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场学生们的心里暖暖的。“今年暑假经历洪水后,老师带着我们一起用黏土制作了绿水青山美丽家园,我相信明天会更好。”该校学生罗晨曦说。“今后,我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参加体育运动,拥有明亮的眼睛和强健的体魄,长大后为祖国作贡献。”该校学生段进涵说。

今年,越来越多师生奉献青春、吃苦成甜。在浩瀚深海,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迎难而上,研发出多项技术成果,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难题,助力“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发展;在岩层之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率领团队15年如一日甘把“冷板凳”坐热,成功实施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工程,获取了国际上最连续、最完整,总取心长度达8187米的白垩纪陆相地质记录,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松辽盆地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在田间地头,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探索实践“四化合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年培训各级各类人员8万余人次……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鲜明特征。

在浙江嘉兴,学生们发现“题海”“考海”等高中的“传统面目”正在改变。这里正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努力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千校一面”同质化发展的瓶颈,推动普通高中从“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型,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多元成长。

我们看到,智育扭转导向。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北京公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增加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科素养的考查;深圳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同样明确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数不低于每门科目考试总分的10%,无一不是体现“素养导向”。

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初级中学的学生通过攀岩,登上了首届学青会攀岩比赛的最高奖台。“攀岩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综合考验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判断能力等。”该校攀岩队教练何琪说。

我们看到,体育以体育人。首届学青会举办,标志着体教融合进程迈上新台阶;首届学青会科报会就加强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发布《南宁共识》,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教育部推动改革,2024年起,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考试成绩全部使用全国统一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传递的亦是“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我们还看到,以美成人、以劳健心的故事在各地不断涌现。

“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这一年,教育战线紧紧围绕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目标,培育时代新人,培养栋梁之才。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大生力军,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辉煌的篇章。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2/28/node_2.htm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2/28/content_633686.htm?div=-1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