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日报1月26日】城市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重要标志。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文化。今年无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推动文化传承赓续出新”“加快推进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等工程”。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并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过程,是城市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因此,作为复杂的城市母体,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无锡该如何激发其新时代的生命力?
保护修缮留记忆
荣巷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国近代工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承载着无锡的城市记忆。启动荣巷片区的保护修缮和提升改造,旨在保留老建筑风貌,延续其历史文化价值,并赋予街区全新活力,更好突显无锡工商文化发祥地的城市标识、展现无锡工商名城的时代魅力。步入荣毅仁纪念馆,穿过传统的江南庭院,后面坐落着一栋两层楼的民国建筑。这正是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创建的大公图书馆,其收藏之富,用心之专,投入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在当时众多公私图书馆中位居前列。虽然现在其馆藏书籍都已经捐赠给了无锡市图书馆,但大公图书馆所承载的“大公”精神应该被更多人知晓,场馆也有待充分利用。随着荣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升改造,大公图书馆也将同步完成活化利用。“今年将完成大公图书馆、荣毅仁纪念馆的保护修缮,进一步激活它们的功能。”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活态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一起,成为锡城历史文脉的集中体现。位于堰桥街道的村前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村,拥有胡氏蒙学堂、百年积谷仓等21处各级文保单位,孕育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明复、胡刚复等近百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学者,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经过规划建设,古村“修旧如旧”。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始终应以地方文脉为根基。据悉,占地面积6.5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的“天上村前”历史文化街区将在今年开街。街区以蒙学堂、胡雨人故居、胡汉学旧居、积谷仓4个展馆和21座文保建筑作为核心文化载体,融展示、体验、IP开发、产业孵化于一体,带动多元化商业生态。
“对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能有效唤醒街区承载的历史记忆,激发街区新的生命力。”在江苏古运河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许亮看来,无论是南长街的现代时尚,还是小娄巷的静逸书香,都是在尽量保留历史外观、再现文化场景的前提下,对已经失去活力的文化遗产赋予其新的生命形式,通过时空延续、功能置换、空间重组等手法,将创意办公、民俗展示、文化交流等功能巧妙嫁接,因此,“只有保护了历史建筑本身,才有可能赋予建筑新生命、新角色”。
传承发展留精神
一个个历史文化街区见证着无锡的城市发展,要通过传承提升、厚积文化,延续街区承载的城市精神和烟火气息,让市民获得更多精神文化滋养。粉墙黛瓦、青石板路、老街古桥、店铺鳞次栉比……行走南长街,仿佛步入了一座江南文化博物馆,街边,挂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无锡特产”等招牌的店铺一个挨着一个。这里以“传承”为主线,汇聚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老字号”的文化业态。“必须通过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来展现街区的个性和特点。”梁溪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除南长街主街外,已经形成了锦泰高端餐饮片区、南下塘老字号特色街、N1955文化创意产业园、贺弄、圣塘里、花园里慢生活文创街区等文旅产业集群。每一个新街区都在尝试将静态历史与活态生活相结合,比如去年新开业的古窑餐厅,借助大窑路窑群遗址独有的地理条件,将餐厅一楼打造成窑洞餐厅,令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特定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散落在城市各处,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是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走进历史文化街区,亦如走进了城市文化的深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风土人情。因此,业内人士指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激活,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梳理文化脉络,做好新旧融合文章,实现业态提档升级,在历史和现代的碰撞中,激发街区的活力。
此外,街区的改造更要因地制宜,凸显个性、彰显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体现鲜明而多元的文化标识。
改造后的历史文化街区既能提升城市风貌,对于地域文化的推广传承也具有深刻影响。“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脉的传承者、城市记忆的保存者。”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说,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利用原有建筑,挖掘历史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引入年轻人喜爱的新业态,在保护中发展,对活化城市记忆、传承城市文脉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惠山古镇呈现的风貌和特色与茑屋书店提倡的生活理念十分匹配。”茑屋书店企划彭宇轩说,这一历史文化街区所拥有的“文气”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在书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惠山古镇正在打造的“国潮”路线,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文旅融合留住人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与发展,不得不面对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如何平衡文化与经济等现实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的凝固与沉淀,但不应成为凝固与沉淀的历史。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应该遵从“向史而新”的原则。鉴于此,无锡正在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共生”关系,既以历史为根脉,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守护城市记忆;同时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需求,让街区焕发时代活力,让市民乐享现代生活。“要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一种平衡,又要将城市与街区生活有机融合,以用促保。”许亮说。
崇宁路上的文渊坊里,一墙“梅兰松菊”各展风姿,观众与画中景融在一起,成为雕花窗棂里的曼妙一笔;薛福成故居旁的无锡市书画院美学空间内,古琴讲座、文玩鉴赏直播、创意手工体验等活动,吸引着人们参与进来,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转身来到故居,古戏台上正在上演一场锡剧折子戏,念唱翻袖桃花扇,园林深进几开间,锡剧的柔美唱腔身段,在亭台楼阁间完美呈现……随着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的全面推进,无锡形成了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方式。“我们以文化创意、文化演艺、特色旅游、主题会展等为主题,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企业及文旅项目,以文化繁荣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以文旅融合传承文化,留住人。”市文广旅游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无锡正以“文化先行、商业支撑、旅游带动”为导向,持续激活文化要素,让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无锡还在不断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品质,打造贯通“吃住行游购娱”的全要素体验式旅游,让游客留得下来、消费起来、还想再来。今年,无锡在崇安寺一二期项目的改造提升中,不断上新皇亭小吃非遗项目,不断创新老字号品牌,将传统饮食技艺遗产融入米其林、黑珍珠等现代餐饮文化当中;在阿炳故居、无锡国专纪念馆等最美文化空间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城市文化新空间建设,努力塑造无锡旅游“新IP”。“无锡应当高效盘活传统街巷、历史建筑等存量资产,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建设一批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集群。”江南大学教授朱蓉说。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401/26/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401/26/content_16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