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扬帆启新程 踏歌向未来 ——写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之际

发布日期:2024-03-0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报记者 林焕新 禹跃昆
资料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3月6日】细雨裹着雪花,洒向初春的北京。

下车走到人民大会堂的台阶前,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漠河市立人学校校长马建国驻足片刻,仔细整理好着装。这是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站在这里的第二个年头。

“我从中国的北极来,边疆教育是一片希望的热土,去年我提交的关于加强边境县教师培训的建议已经落实,我倍感振奋。”马建国说。

“我是一位画家,我希望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美的力量。近几年,我始终为加强青少年美育特别是乡村美育工作而呼吁。”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儿童福利会会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说。

征途漫漫,人民创造历史。

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共赴春天的盛会。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这重要节点召开的全国两会,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标定前行的新坐标,开拓强国建设的新格局。

开幕会前,首场“代表通道”开启。强国建设在代表们的讲述中更加具象——科技强国,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文化自信,殷墟文物和云冈石窟展示中华文明;强军之路,守护山河无恙与人民安康……现场的强国之声与直播间里全国人民强国梦的心声相互呼应。

强国建设,教育是基础,是先导。开年即开战的冲锋姿态,在每一位教育领域的代表身上清晰可见。“建设教育强国,是今年两会我最关注的内容。”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说着,满怀期待地走进万人大礼堂。

9时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强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岁物丰成,答卷亦是蓝图。

在会场不时响起的掌声里,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市第二保育院教师白桦心潮澎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不仅看到过去一年,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还看到了国家对未来的擘画,一切都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息息相关。”白桦说。

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深知成绩来之不易。“2023年,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扎实的成绩,令人感佩!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为2024年十大任务之一,我既感荣幸振奋,也深感责任重大。华东师大将切实践行教育家精神,努力发挥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联结点优势,加大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风展红旗,强国更看今朝。

“科教兴国”“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报告中的一个个关键词,是教育强国的必答题,代表们为之作注脚。

如何把生长因子提炼出来?很难。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用15年时间找答案。他深知,科技创新的链条不能断。“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整个创新链条‘不断链’,更要完善创新的生态系统。要瞄准世界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探索集政府、高校、医院、医药企业于一体的医药创新发展生态,努力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培养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李校堃说。

如何做“无人知晓”的基础研究?很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10多年坚持做“无人知晓”的益生菌研究,为国人吃饱吃好探路。“高校必须主动将服务‘国之大者’融入办学使命,牢牢把握住科技创新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陈卫说。

校地如何协同攻关?亦难。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校长丁建宁锚定“双碳”转型战略,牵头成立扬州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政产学研用结合做示范。“高校应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变革,切实担负起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丁建宁说。

天地广阔,人民豪迈,前程远大。

迈出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依然激动,“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张荣心中已有规划:“厦门大学将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攻方向,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突破,以扩大高水平开放办学为关键支撑,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全方位打造中国高等教育东南中心、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不懈奋斗。”

瑞雪将会记得,一个古老的民族如何孕育蓬勃的生机。有理想、有担当的教育人,必将写下新的辉煌。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rmtzgjyb/202403/t20240306_2111162679.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