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日报7月19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立德树人的梦想,将青春奉献于支教事业,用一支白色的笔,绘下了无数个未来。这就是江南大学“心手相牵”赴青海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 (以下简称实践团),他们从江苏省无锡市来到2000公里外的对口帮扶城市——青海省海东市,只为给这里的乡村孩子点亮别样的暑期生活。
当西行的火车承载着青春梦想,沿着天路飞驰在蓝天白云下时,广袤的土地、巍峨的山峰、掩映在山坡上的绿树、一丛丛格桑花……这些美丽的景象让14位实践团成员内心无比震撼。哪怕在来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其中一位成员还是因感冒引起了高原反应,这也让他们相信,此次支教之旅将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江南大学“心手相牵”团队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8年分别赴贵州、河南等地开展推普志愿服务。团队5次获得国家推普专项立项,3次收到教育部和团中央的表扬信,入选江苏省专项志愿服务团队、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2次获江苏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年入选“创意中国·未来计划”优秀调研奖全国十强。长期以来,实践团成员们用奉献浇筑理想,用奋斗砥砺人生,为推动国家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江南智慧和江南力量。
2024年4月,团队通过宣讲、招募和面试,从百余名报名者中挑选出13名队员。团队成员包括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1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名,小学教育(师范)专业5名,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4名,音乐学(师范)专业1名。其中大部分成员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因为一腔支援祖国西部的热情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踏上了这次支教之路。舟车劳顿,跨越山川,经过近30个小时的车程,大家于7月13日到达海东市乐都区贾湾学校。
初到乐都,实践团的成员们便被这里的美景和气候惊艳,凉爽的天气,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温柔的晚风,无一不在欢迎着这群远方客人的到来。到达当晚,贾湾学校的校长叮嘱了成员们许多,殷殷关切抚平了初来乍到的实践团成员们的不安,让他们开始无比期待跟孩子们的见面。
7月15日,开营仪式正式在贾湾学校召开。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像一见如故的“朋友”亲切地交谈,“老师们”纷纷宣布自己未来一周的“新身份”:有的化身“旅行者”,用音乐讲述奇妙故事,带领大家穿越时空;有的则是“大艺术家”,用五彩的画笔绘出栩栩如生的景象;有的则将变成“手工匠人”,制作多彩的黏土和花草拓印,还有的变身为“讲解员”,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娓娓道来……
尹誉衡是团队里唯一的音乐学师范生。他负责的《江南之声》音乐课被安排在了所有系列课程的第一节,上课之前他的内心充满了紧张与不安。好在最后的效果超出了他的想象,学生们都特别配合,课堂整体氛围非常融洽。
“备课的过程很辛苦,但是当我看到学生们质朴的笑脸,看到他们一次又一次举起的双手,真正感受到了我来到青海的意义,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希望可以尽我所能带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让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音乐。”尹誉衡说。
对于实践团成员来说,一开始,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孩子们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尤其对第一次来支教的彭成丽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但经过几天的相处,她发现,这里的风景出乎意料的美,这里的孩子既聪明又活泼,他们会记得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配合上好每一堂课。“期盼孩子们能通过这次暑期实践,插上自己梦想的翅膀,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她说,这次来青海的时间太短了,真希望能多留一段时间。
张天悦、魏琰婷、保锦婷是贾湾学校六年级二班的学生,她们告诉记者,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老师们带她们做了手工画、姓名牌和粘土,还教她们书法和音乐,跟她们一起玩,同学们都过得很开心。
“无锡与海东一直都是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江南大学坐落在无锡,我们的大学生也想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东西部协作贡献力量。短短几天,我们已经同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次推普支教不仅促进了青海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的交流,更让青年大学生们在实践中践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誓言。”江南大学带队教师王振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