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江南 >> 正文

太湖“两泥”,出路在哪? 无锡企业“揭榜挂帅”找技术寻市场

发布日期:2024-07-18  来源:无锡日报   本报记者 陈菁菁
资料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日报7月18日】清淤捞藻是削减太湖内源污染的关键举措。作为太湖治理的“主战场”,无锡的清淤量占全省的70%,蓝藻打捞量占全省的90%。如何妥善处置这些从湖体中“产”出的大量淤泥和藻泥,已成为当前治太的重要制约瓶颈。去年,无锡市“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发布了“两泥”资源化领域的“揭榜挂帅”项目,最终3家牵头单位上榜。采访中,攻关人员纷纷感叹:要为“两泥”谋出路,关键还是要找到一条商品化、产品化的市场路径。

太湖里的淤泥藻泥去哪了?

2022年,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启动实施,计划用9年时间清淤3456万立方米,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不少于1352万立方米。此轮清淤投资约66亿元,最大的现实困境在于淤泥出路问题。

业内人士介绍,淤泥经过干化处理后,传统的消纳路径主要包括矿山宕口生态修复、低洼圩区填高等,但受空间资源、地理条件限制,目前已无法满足淤泥处置需要。眼下,我市正加快实施太湖梅梁湖东岸、宜兴湖西沿岸2个湖滨湿地带试点,力求通过湿地建设,为淤泥消纳拓展空间。

梅梁湖东岸水域太湖清淤固淤湿地带试点工程施工现场,两艘作业船正在忙碌。“驳船将含水率不超50%的淤泥固化土运至此处构建湿地,长约1.75公里、宽100米。”市环保集团工作人员蒋俊介绍,湿地带以种植沉水植物苦草为主,整个工程可消纳固化淤泥约20万方。

面对庞大的清淤量,这一数字显然是“杯水车薪”。试点工作之外,无锡亟须找到环保可靠又具有大规模处置能力的淤泥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藻泥的处置面临同样的境地。“这两年,随着太湖水质转好,蓝藻的身影越来越少,但往年高峰期,无锡每天产生的含水率85%—90%的藻泥可达1500吨。”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张增帅告诉记者,目前藻泥的处置以干化焚烧和发酵堆肥等方式为主,这些工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蓝藻的减量化,但存在处理成本高、附加值偏低,以及产生温室气体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发绿色、节约的藻泥无害化处置及高值资源化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

“两泥”处置“变”成啥了?

“挂”出难题,“悬赏”解决。在“两泥”资源化领域的科技攻关项目上,3家单位成功“揭榜挂帅”。其中两家致力于将淤泥“变废为宝”,一家专注于藻泥的全量、高值资源化研究。

走进江苏丰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全军指着办公区门口一条平整干净的小道说:“这是淤泥无害化处理后铺出来的。”他拿起锤子敲了两下,发出了如击打在金属上的清脆声,“说明强度高”,他补充道。接着,来到门口另一侧,一条五彩斑斓的透水混凝土路面映入眼帘,下面铺设的基层也正是淤泥。

“我们的技术可直接对疏浚淤泥开展无害化及硬化降塑处理,得到淤泥利用率高且强度、耐久性符合规范的资源化产品。”据介绍,10万立方米的疏浚淤泥可制备8000万块标准砖,或铺设17公里长、12米宽的道路路基,或铺设53.8公里长、平均宽度10米的生态护坡,每款产品的淤泥利用率达60%以上。

在江苏东方生态清淤工程有限公司,淤泥经高压机械脱水固化后炼制成的免烧陶粒,相比传统页岩陶粒生产过程,可大幅减少碳排放量。“我们正积极拓展陶粒的使用场景,使它产生高附加值。”相关人员顾晓慧说,公司在胡埭振胡路大修项目和隐秀路人非混行道改造中均选取了试验段,用陶粒替换碎石或与碎石配比,相关检测均满足规范要求。此外,在园林绿化中,公司还用陶粒代替砾石、碎石作为覆盖物,以及与土壤混合使用后作为栽植土基质(如图)。她透露,眼下公司已设计出年产6万立方米陶粒的生产线,每天可处置100-150立方米淤泥,预计年底完成建设及调试工作。

在江南大学东氿校区,张增帅领着记者一路参观。其所在的低碳环境技术研究团队与江苏金山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同攻坚藻泥的资源高值化利用。

他介绍,这项研究打通了藻泥通过厌氧发酵转化为乙酸为主的生物脱氮碳源和通过黑水虻转化为虫源蛋白饲料的两条高值化路径,残液残渣还能深度利用制备生物炭基肥。经测算,1吨含水率90%的藻泥可转化成80-120公斤碳源产品、20-25公斤蛋白饲料和10-15公斤炭基肥。“可以说,实现了藻泥的全链条高值化处置新途径。”

“变废为宝”后市场在何方?

采访中,研发人员均表示,太湖淤泥藻泥“化害为利”,除了攻克相关技术,最关键的还是要算好一笔“经济账”,加快推进“两泥”处置产品的“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出路问题。

在金山环境,由藻泥转化而来的碳源已申请商标销售。公司副总潘亚斌说,添加碳源是污水处理厂实现高效脱氮的主要手段,占吨水处理成本的30%以上,因此碳源对污水厂来说很“抢手”,公司“京山碳”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6.5%。

走进公司位于太湖边的藻泥处置基地,只见大棚里种植的蓝莓、红美人等果木长势良好,使用的炭基肥正是藻泥“变”来的,每吨售价可达2500元。而蛋白饲料方面,目前我国八成以上原料依赖进口,市场上每吨1.5万元。

张增帅表示,在藻泥细胞高效破壁、提高碳源和虫源蛋白转化效率等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项目拟建立日处理藻泥不低于200吨的产业示范线,并实现每吨处理费用低于500元。如果将研发的整套工艺推广应用到太湖无锡水域蓝藻的处置,按2021年峰值日打捞量1000吨、年打捞100天、焚烧处置费用每吨1200元算,仅每年藻泥处理费将减少7000万元。低成本处置的同时,获得的高值产品也将带来每年约1000万元收益。

相较而言,研发人员认为虽然淤泥的资源化利用市场不小,产业前景很广,但发展之路“走”起来却有些难。

业内人士指出,全国每年产生大量的疏浚淤泥,光太湖底泥一年就要疏浚几百万立方米,但我国对淤泥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政策尚不完善。“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把淤泥做成各类生态建材,但产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市场接受起来就有难度,加上受到房地产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产品需求也不稳定。”

“我们的淤泥处理费用要比现有制砖成本低30%。”令陈全军苦恼的是,通过小试、中试的淤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现在还难以形成规模化应用。公司打算将压制砖、灰土、生态护坡等不同的淤泥资源化产品组合成示范工程,为美丽乡村建设做点贡献。“希望政府能和企业一起,把这项新技术真正推广成生产力。”

本文来源:无锡日报http://szb.wxrb.com/layout/202407/18/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zb.wxrb.com/content/202407/18/content_174570.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